甘肃张家川汉麻种植助圆山区农户“小康梦”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日,笔者走进张家川县马鹿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当地农民群众在汉麻地里除草,绿油油的麻苗迎风招展,好像预示着今年种植的汉麻将会有一个好收成。

  “别看麻苗才五寸多长,我们这次已经是第二次除草了。”家住马鹿乡龙口村的村民杨小雄告诉笔者。

  “为何不打杀草剂,那样比较省功。”笔者不解地问。

  “麻苗生命脆弱,可不敢打杀草剂,再说打了杀草剂会影响麻皮的质量,到时候会卖不上好价钱的。”杨小雄一边耐心的解说着,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趁着这几天的天气好,我们老两口得赶紧把这些地里的草全部除完,不然草一旦长大,会把麻苗咬死的。”

  破解困境走产业化道路

  闫家乡大场村的一位农民告诉笔者:“汉麻产量高、效益好,但在种植方面机械化很难排上用场,费事费力的很。”

  据当地农民讲,汉麻从种到收共要二十多道工序,种植、施肥、除草、收割、水沤、剥麻皮……一道道工序全部要靠人力,种植成本可以说十分高。加之当地汉麻种植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种植的局面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在价格走高时,追涨心理促使农户们大面积种植汉麻,而一旦价格下跌,农户们的种植意愿就会随之跌落。造成汉麻种植面积极不稳定,麻皮产量或多或少,麻皮收购商故也不愿依赖当地市场,使得麻皮销路严重受阻。另一方面,即使麻皮价格和产量相对稳定,而对于分散种植、且种植面积有多有少的农户们来说,每家种植一二亩也卖不了多少钱,与现在外出务工相比,种植汉麻不太划算。

  依靠独特的气候特点和水质特性,张家川县马鹿闫家乡一带一直在努力发展汉麻种植业。而产业化一直是马鹿人和闫家人种植汉麻渴望走上的致富路。在马鹿乡新宇汉麻种植专业基地,当地乡政府提出“市场就是效益、市场就是产业”的理念,在探索中寻找出路,采取“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整体推进”的措施,投入扶贫资金,重点扶持汉麻基地建设;在种植方面采取提纯复壮、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种植优质汉麻。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汉麻种植户的积极性,为马鹿闫家一带汉麻规模化发展、走产业化道路破解了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汉麻种植的新希望

  马鹿乡新宇大麻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马文军原来以经销大麻为主。刚开始,他专门从各村各户收购麻皮和麻籽,然后转销给大一点的经销商,渐渐地,当他摸熟销路后,就开始往山西、云南、北京等地批发销售。近几年来,看见汉麻种植量一年不如一年,他就和几位同行合作成立了新宇大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拓展销售渠道,一方面想方设法扩大大麻种植面积。看见农户们因种植面积小、收益差、价格波动大等原因而放弃种田外出打工后,他们就动员农户流转土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手中已经流转到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保障了汉麻的产量。

  可喜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土地流转逐渐被农户们所接收,汉麻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步增多,麻皮、麻杆、麻籽的销售渠道也逐渐拓宽,让马鹿乡闫家乡一带的汉麻种植看到了新希望。

  汉麻浑身是宝经济效益高

  众所周知,汉麻浑身是宝,作为一种纤维植物,它的皮细软且坚韧,可用来织布。近年来,各种麻纤维纺织产品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汉麻由于具有生态环保、抗霉杀菌等特性,更是成为了纺纱织布的首选作物。汉麻不但在服装、药品行业大有作为,在军事上更是被广泛应用,军人的常服、作训服、飞行员的抗荷服都需要汉麻作为原料。而以汉麻秆芯粉为原料,可制作新一代的木质防弹服和防毒面具。麻籽既是食品,又可榨油,也可磨制煮煎加工成麻腐,以麻腐作馅。汉麻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早期先民就已种植并用其织布。古书中“革皮子良,莫贵于麻,用无不冷,服无不加,至物在迩,求之好遐,”这样的记载就道出了汉麻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马鹿地处关山脚下,高寒阴湿、昼夜温差较大,加之坡地、荒地、盐碱地较多,非常适宜种植汉麻。张家川县马鹿乡和闫家乡一带种麻起自何时,已难考究。但在明清时期,当地汉麻即已享誉甘、陕、川等地,成为张家川县当时最有影响的特产之一。

  尽管工序多、费时费力,但只要勤劳吃苦,汉麻种植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马鹿乡龙口村村支书杜存祥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家去年种植的汉麻收入了一万多。他给笔者算了一笔帐:一亩汉麻平均产麻籽95公斤、产麻皮75公斤、产麻杆120公斤,一公斤麻杆1.5元、一公斤麻皮28元、一公斤麻籽6.5元。这样下来,一亩地创毛收入近3000元,种植四五亩汉麻每年就能收入一万多元。

    标签: 种植 马鹿 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