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龙和他的“溜达鸡”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这是一个“双联”活动中的典型人物,也是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标杆,有知识、有想法、有能力、有活力的知识青年得到各方的帮扶,在广阔田地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大学生成了“专业户”
“有一个大学生回乡养鸡,成功创业。”8月中旬,记者来到榆中新营乡采访时得知这样一条线索,这位青年创业过程中得到联扶单位的帮助,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这让记者立即好奇起来,迫切地想去了解一下情况。
蓝天白云、青山草盛,微风过处带来阵阵清新的香味,山坡上,一大群鸡在啄食,后面几只鹅在嘎嘎鸣叫。一位年轻人正站在不远处观察鸡群。记者一来到这个散养鸡场,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恬静、自然、野趣……好一幅田园牧鸡图。
这里是祁家河村新庄河社,那个牧鸡年轻人就是这里的主人,村里的回乡大学生李海龙。李海龙3年前毕业于兰州工业技术学院,25岁的他一个人经营着这个散养鸡场。
城市里上完大学怎么回到农村养鸡?在记者的追问下,李海龙讲述起他的创业史。2011年他从兰州工业学院毕业,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他对油漆等化工原料过敏,要想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实在困难。他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既然不适宜在城市里上班,不如回家在广阔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吧。
临近毕业时,他去邻近村一个养鸡户中买鸡,看到人家散养鸡非常好,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错。毕业回乡之后他便开始着手行动,他先去人家那里学习养鸡技术,同时购买养鸡书籍、并在网上与外地养鸡专业户交流。
各方帮扶创业青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养殖业。”李海龙说,抱着对家乡的一腔热情他毅然回乡创业搞养殖业。
当时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太好,父亲只给了几千元,李海龙从网上购买了1000只土鸡进行试验养殖,喜欢钻研的他慢慢地掌握了养殖技术,并且超过了附近的养殖户。可是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条件,想进一步发展时遇到了难题,资金问题限制了他的步伐。
就在这时,双联活动开始了。乡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了他很大支持,批给他600亩荒山养鸡,并且是无偿使用;他为资金犯愁的时候,祁家河村的双联单位榆中合作银行的人来了,在听取了他的想法思路后,通过农户小额创业贷款第一次就给他贷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购买种鸡的钱一下子就解决了。从2012年创业之初的1000只鸡,到2013年的7000只鸡。李海龙说:“榆中合作银行对我的支持帮助确实很大,他们的‘双联’工作确实做得很到位,服务确实很好。”
对于这些,榆中合作银行甘草支行的刘善凯说,“双联”活动中要求,帮扶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致富,作为回乡大学生,李海龙有创业的潜力,并且具有示范意义,我们银行全力支持他创业。
今年上半年,李海龙的鸡即将出栏,当时市场不景气,他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扶这个年轻人,在董事长周承中的提议下,合行职工自掏腰包将这一批鸡购买,解决了李海龙的难题。
立志成为致富带头人
“今年预计收入可达到20万元。”当记者问及今年的收入时,李海龙很有自信地回答道。2013年,他分3批引进土鸡7000只,共计收入在14万元左右。养鸡尝到了甜头,今年7月李海龙一次性又引进3000只土鸡进行养殖,并建了450余平方米的鸡舍,打算今年养鸡总数达到10000只以上。
李海龙介绍,祁家河村山上地表植被丰富,远离居住区,空气质量好,环境无污染,很适合饲养散养鸡,并且散养鸡营养价值高,发展前景也很好。散养鸡大家都形象地叫它‘溜达鸡’,他的鸡每天都上到山溜达,饿了吃青草,渴了喝泉水,只稍稍喂一些玉米。饲料都是纯天然的,不添加任何激素,每只鸡的饲养时间均达到了6个月以上,饲养时间长,鸡品质好,鸡肉精道,味道鲜美。鸡蛋蛋壳厚,蛋黄颜色黄,蛋黄蛋清分明,营养价值高,很受城里人欢迎。
随着散养鸡养殖的成功,村子周围的很多人都闻名去拜访,李海龙来者不拒毫无保留将养殖经验传授给乡亲们。看着自己辛勤劳动得到认可并能和父老乡亲一起分享,李海龙满怀信心地说,“为进一步拓宽养殖规模,还要在相邻的林地里继续增加散养鸡数量,并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去帮助更多的乡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鼓励大学生勇于创业。”
新营乡乡长赵震对记者说,“双联”活动就是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让这些人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农村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