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遍地是黄金,无意金山也枉然。”说起县里扶持农民种植黄花增收致富的事,60岁的大同县倍加造镇谢疃村农民吴日德感慨不已:他家有3亩地,先前每年种些杂粮,只够家里人吃的。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种了2.7亩黄花,去年每亩纯收入已达6000多元,“吃的花的都没得说。”
老吴家的情形是大同扶持农民致富的缩影。近几年,该县巧打特色牌,把黄花变钱花,为农民辟出一条增收的好路子。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5%。
给补贴,种植不再小打小闹
大同县凭借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一直被誉为“黄花之乡”,所产黄花菜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市场也好,好年景亩均纯收益在5000元左右,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小打小闹上,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原因何在?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找到了症结:农民有“两怕一难”:怕市场波动,怕旱灾绝收;难在没钱扩大种植面积。
为摆脱“守着宝地没钱挣”的局面,2011年,县里把黄花确立为主导产业,同时,出台奖励扶助政策,每年拿出1500万元,对黄花种植户每亩补贴500元;连片种植200亩以上的,由政府免费打井取水,引进节水技术,配套节水管道。
一时间,全县农民欢欣鼓舞,种植黄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每年都以2万亩左右的规模迅速扩大。
“政府贴钱一心帮扶咱多挣钱,咱再不扑开身子干,那不是傻了?”谢疃村63岁的吴建坤老人动情地说。倍加造镇党委书记闫合山介绍,全镇人均年纯收入7500元,而种黄花的村民年收入超过1.5万元。见到效益的村民种植黄花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全镇连续两年新增种植面积都在4500亩左右。
目前,大同县黄花种植面积已超过8万亩,进入采摘期的有3万亩,其中建成6个万亩黄花产业基地、18个黄花专业村。县委书记王凤瑞满怀信心地说,“十二五”末全县黄花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1亩,仅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就至少在5000元左右,占到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
强产业,农民稳赚放心钱
“采花季节,我每天要送来300~400斤。这可要感谢县政府,感谢三利公司。去年雨水多,要没有三利公司,靠自己晾晒,我们的损失就大了。”刚谈完黄花购销事宜的贺店村农民谢旭感激地说。
以前,大同县的黄花加工粗放,深度开发不够,附加值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优势。近年来,在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县里全力扶持黄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有较高品位的黄花系列食品,创立品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黄花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让农民赚上了放心钱。
“去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扶持下,我投资了200多万元添置了烘烤房,如今一天就可以烘干1万多斤。今年公司计划还要扩大规模,再建几个烘烤房,建一个冷库。”三利农产品公司董事长庞乃东说,每年黄花采摘的时间是40天左右,农民一到采摘季节就提心吊胆,担心遇上连阴雨天气黄花烂掉。现在好了,农民只管种和采摘,公司负责收购、烘干、销售,即使“遇上连阴雨,农民披着雨衣摘下黄花,送到公司就可以数钱了”。县里还专门派交警执勤,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农民能顺畅地把黄花送到企业。
目前,大同县黄花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民和市场逐步实现了“无缝对接”。永翔食品公司开发的速冻保鲜黄花技术,实现了保鲜黄花加工和黄花产品的多样化;大同县黄花总公司和台商合作研发出了黄花菜秋水仙碱、黄花茶、黄花饮料等药用食用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