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苗阶段引起猝倒症,还引起成株期的根溃疡、芽腐、根颈腐烂、茎基腐以及茎和叶的枯萎等症状。
猝倒症状在幼苗出土前后均可发生,但以出土后多见。幼苗的茎基部和根变为褐色,严重时折倒死亡。
根部被侵染后,形成椭圆形,凹陷的溃汤斑,黄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的颜色较深。冬季病原菌不再活跃生长时,愈合的病斑变黑。若病斑环绕根一周,植株将死掉;若未环绕根一周,新根将在秋天长出,并维持植株生长直到次年。根部的溃疡斑往往发生在侧根生出之处,根颈染病,褐色病斑首先出现在颈芽和新抽生的幼枝的地下部,造成芽和新枝死亡,并阻碍新芽再生,根颈本身也可腐烂。
叶和茎受到侵染后,出现灰色并带暗红色和褐色边缘的病斑,形状不规则,病组织很快呈水渍状崩解,数日内蔓延到许多植株上。病叶死后常因菌丝体粘结而贴附在附近的枝茎和叶子上,这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死组织呈深褐色至黑色,茎被病斑环绕而死亡,表现与炭疽病相似,但丝核菌病斑没有蓝黑色及由分生孢子盘生出的刚毛。
病原:属半知菌亚真菌。初生菌丝无色,直径4.98-8.71μm,全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缢缩,并具1隔瘼,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功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大小0.5-5mm。菌丝生长最低4℃,最高32-33℃。最适23℃-34℃,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23-28℃。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组织以及土壤中越冬,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途径。草地的土壤湿度大,含水量高时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草地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合理浇水,雨季注意排水;田间发现叶枯症状,应及时刈割,减少为害。
(3)种子处理。
播种前精选种子,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
(4)药剂防治。
科研地、留种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如75%百菌清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液;40%立枯灵水剂灌地,以渗入土层4-6cm为度;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000倍液;70%敌克松可溶性粉700-1000倍液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