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林城村依托合作社引领村民致富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林城村,兰西县榆林镇名不经传的小村。家家户户的经济收入仅靠承包地和外出打工,日子“紧巴巴”。如今,林城村村集体积累实现16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11193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修筑“通心路”

2009年,因为村屯道路颠簸泥泞,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正大集团绕过林城村到北面的村屯找农户代养肉鸡,把林城村的干部群众急得团团转。过去的林城村没有一个优势产业,村民收入大多数只靠种玉米和外出打工,其它增收途径几乎没有。主要原因就是全村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辛苦种出的瓜菜运不出去,养的猪没人来收,严重阻碍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道路。因为路憋住了林城村农产品,村党总支书记岳贵东急得满嘴大泡,修路势在必行。可依靠当时的村积累,别说整村修路,就是修一条廉价的红砖路也困难。资金成了林城村修路无法逾越的一道关,村党总支通过清理流失的集体资源筹集资金,通过动员群众集资,通过跑贷款和争取立项支持,终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硬化全村道路22公里,把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儿、田间地头儿,成为干群的“连心路”。

多元发展经济

路通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清除了,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林城村瓜菜品质较好,而且具备发展瓜菜经济的区位条件,但由于过去的交通不便和分散经营,瓜菜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在林城村党员干部的带领导下,村里先后成立了大葱协会、马铃薯协会、香瓜协会、丰硕南瓜合作社和韭菜协会,统一注册了“榆林牌”瓜菜品牌,从而提高了规模化品牌化程度,农民从此有了“主心骨”。

去年,大葱协会联合126户种植大葱3500亩,生产的葱白经加工包装后出口到日本、韩国,协会当年户均收入9000元。马铃薯协会实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生产标准和统一组织销售的模式,年加工粉条15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协会的发展带动了5000亩的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常年从事粉条加工生产的农民达270多人,人均可创收6000元。

香瓜协会和韭菜协会把产品精小包装后送入省城高端市场销售,榆林牌的瓜菜在哈市市场闯出名堂,真正成为哈尔滨的“菜园子”、“果篮子”。今年全村瓜菜面积增加到120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40%,还新建了占地千亩的棚室瓜菜示范园区。现在,全村有香瓜产销协会2个,南瓜种植合作社1个,韭菜净菜产销合作社1个,玉米种植合作社5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1个,有3个屯的土地实现了整体流转,百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还有肉鸡养殖协会1个,通勤哈市的劳务服务队2个,劳务公司1个,运输车队1个,生猪、肉牛、肉鸡养殖大户120多户,全村无人不忙、无人干闲,一派欣欣向荣景象。2011年南瓜合作社被评为黑龙江省 “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十大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

这个村还多方发动亲缘关系,从哈尔滨招商引进中电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落户在村内,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厂房和安装设备,解决了村里40多人就业,去年上缴利税100多万元。今年,由他引进的哈尔滨宏博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防寒被生产项目也已落地动工,11月投产后,又将解决60多人就业,年贡献税收超百万元。

多措并举生财

为有效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林城村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刚提出时,他们就敏锐意识到政策扶持的机会来了,提早筹谋争取试点。自试点以来,对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60万元,还争取省财政厅扶贫开发资金75万元,几年共争取政策性资金152万元。他们将原村委会办公室、村卫生所、闲置的村小学等资产统一管起来,使集体经济资产保值增值,靠出售一部分资产筹集资金60多万元。清理已发包资源是得罪人的事,谁都不愿意干,但林城村硬是收回了一些流失的机动田、树带、荒山、荒坡、水面等资源,重新公开竞价发包,使资源效益实现了最大化。2009年,村里将一个废弃多年的黄土坑收回来,集体栽种了2万棵杨树,现在已全部成活成林,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加积累20多万元,成材后可为集体增收200万元。以村两委班子成员入股的方式创办合作社和产业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参与管理和分红,比如南瓜合作社、韭菜协会、养鸡协会等,几年来,村集体在各类经济组织中直接或间接获得收益20余万元。

    标签: 万元 协会 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