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安达:青储地里走出黏玉米“大王”

时间:2022-07-17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5月17日,冯长春的第二茬黏玉米种子下地了。  “头一茬5月9日种上的,25日种第三茬,今年回暖早,到8月下旬基本就能上市。”冯长春一边忙碌一边兴奋地介绍,自己也没想到偶然试种的黏玉米,竟成了发家致富的拳头项目。  冯长春,安达市羊草镇吉利村火烧窝蓬屯农民,21岁时父亲给的4头奶牛,成了他的致富起点,到2009年发展到140头牛,他跟兄弟姐妹合作创办了安达市羊草镇鑫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从粗放式养殖变成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养殖,奶牛有休息床、有饮水器,什么时候防疫、什么时候活动、什么时候休息,都按标准进行,牛越养越精。牛群大了,合作社社员500亩地全部变成饲料地,种青储玉米和饲料玉米。  怎样才能让500亩饲料田产生更大的效益呢?2009年,冯长春从大庆引进庆黏1号黏玉米品种,这种黏玉米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但是玉米秸秆比正常玉米矮近一半,做青储饲料利用率低,冯长春觉得舍本逐末,就放弃了。  科学养殖,是冯长春致富的法宝,他跟八一农大、省农科院的专家经常来往。他请教专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影响青储,又能出钱的种植项目呢?”专家说:“那就非黏玉米莫属了。”  八一农大给提供的品种是银色年华,具有秸秆高、口感好、棒大的特点。冯长春一听动了心。2013年春,80元一公斤玉米种子买了400多公斤,种了350亩地。  冯长春在安达第一家采用大垄双行平播模式,设计株数3600棵。在安达这样十年九旱的地区,这种模式可以达到不坐水保苗的效果。  根据专家的指导,黏玉米种子分三批下地,第一批是5月17日,第二批是5月25日,第三批是6月1日。  发酵好的农家肥,一车一车地拉到地里,平均一亩地施用量达5立方米。这玉米苗借农家肥劲疯长,长得格外高,专家看了都惊讶。到8月末,叶片黑绿的玉米秧还在疯长,冯长春开始担心,这玉米贪青影响玉米棒的成长,冯长春暗自盘算:“长得这么高,如果不接棒,做青储也值了。”  进入9月,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渐渐可以收获了,9月2日,八一农大介绍的收购商来到田间,粒大饱满的玉米,卖相特别好,收购商喜出望外,掰下一棒生吃一口连叫:“甜!”  然而收购商做的是黏玉米出口,要求玉米一个虫眼不能有,行不齐也不行,“你们这样挑来挑去,剩下的我还怎么卖呀?”  合作没谈拢,第二天一大早,冯长春就拿着玉米棒到大庆各个市场推销,当天有五六个商贩开车跟了过来。  “这家玉米好!”商贩们闻风而动,9月4日,地头一下子冒出20多台车,到9月5日,预约电话开始不停地打进来,冯长春实在排不过来,就只能说:“你们来排队吧,谁排上算谁的。”  谁料为了“抢”冯长春的黏玉米,客户头天晚上10点多就来排队,没办法冯长春只好限制性出售,每车提出限装数量。  火爆行情一直持续到10月7日最后一茬玉米上市,“那几天,就跟捡钱似的。”500亩黏玉米就赚了60多万元,还没影响青储。  左邻右舍看到冯长春种黏玉米发财了,纷纷要求合作。今年冯长春扩大了黏玉米种植规模,规模经营1000多亩地,并试种了100亩本地小麦、小杂粮,“将来我还要种绿色大豆,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吃到本地大豆做的豆腐,‘笨’玉米酿的酒啦!”说话间冯长春的眼神里有希望在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