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陆优质无公害葡萄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其上乘的质量、浓郁的口味、丰富的营养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葡萄是马陆镇农业的特色产品,葡萄种植涉及千家万户,种植规模居全市之首。
马陆镇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葡萄之乡”。发展越来越兴旺的马陆葡萄,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与果农发家致富的源泉,一批林果带头人更是值得人们尊敬,他们的感人事迹值得传扬。
创新是马陆葡萄领先的奥秘
眼下正是沪郊葡萄上市的季节,马陆葡萄是沪郊葡萄之王,人称老单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所长单传伦更是马陆葡萄的形象代言人。
老单是山东汉子,属猴的他今年70岁了,仍然不辞辛劳经常钻葡萄架指导果农。7月5日,马陆葡萄节开幕现场,长三角葡萄早熟品种展示研讨会同时举行。当天,来自江、浙、沪、皖的早熟葡萄品种70余个登场,其中老单任所长的上海市葡萄研究所有36个品种上台。老单雄心勃勃,到2016年,他准备把南方乃至全国的葡萄请过来,让葡萄一展身姿,让市民一饱口欲。
“照规矩”做人是一贯风格
记者问老单,你的葡萄有多少亩,产量又是多少?老单回答,种到现在,一直是600亩,产量理论上是60万斤。实际上是40到45万斤左右。其中有52亩是科研田,还有像黄玫瑰有20%要扔掉,从产品到形成商品,亩产千斤,每亩产值也在25000元左右。
产量基本是稳定的。可是,马陆葡萄园里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队伍却流动频繁。现在,上海种葡萄的地方多起来了,从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流出去的人才也多。
老单有点自豪的说,凡是到我这里来的,我要求他们“三会”。第一是会做,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第一年必须和农民一起做。活不会干,就想搞科研,谈都不要谈。第二是会讲,子丑寅卯,你要说个道道来。其次是会写。我培养“三会”人才,至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种植也分三个阶段。一是学技术,什么品种、什么病,你要懂。二是学做人,技术再好,做人不行,那也是没用的。三是学创新,人到了一定境界,就不是教科书的问题了,要超越,要创新。
老单说:“种葡萄,要当作一种事业来做。葡萄在采收前,规定半个月不能打药水。你打了,没人看见,吃了也不会死人。这就要靠自觉,靠做人。再比如,你为了钱,种的葡萄一定要比别人大,用上膨大磷,就是缺了德。”马陆主题公园内的葡萄都是有机的,老单说他们严格按国家规定去做,园内河流多,有人建议养鱼,老单却认为会破坏水质,不养。在农业部下属的中绿华夏认证机构认证下,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内的葡萄被认证为有机果品。
产量不是目的 质量才是目标
老单种过苹果种过梨,要说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老单回答:1992年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当时,嘉定嘉西和唐行地区的葡萄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老单由此想到了依靠科技的路子。被人不看好的研究所最后升格为上海市马陆葡萄研究所。老单认为这是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笔。
推广科技,在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的嘉定农村是新鲜事。老单自掏腰包还拿了女儿的钱,一共13.5万元买了100万只套袋给农民,0.13元一只套袋对于农民来说,有点贵,他们不接受,最后降价一半还是没人要,结果送出去竟然也有人不要的。好,葡萄熟了,见分晓了,套袋的葡萄长得好,一亩净赚一万元,不套袋的亏大了,这下好了,农民争着要套袋了。在葡萄饱和的态势下,他想到了科技,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一举破解了“大年反而亏钱、小年却倒赚钱”的怪圈。他还在那时定了葡萄的地方标准。产量除了“巨峰”定在1200斤,其他大多是千斤,还有的好品种甚至在500、600斤。他说,想要好吃还要高产,这样的品种几乎没有。那么,还是老老实实按照规定做。
成功打造马陆葡萄文化 上海现在葡萄有四处开花的趋势,好葡萄也不少,会不会对马陆葡萄构成影响?
老单坦然一笑:“要说一点影响也没有,这也不可能,但是可以说,没什么大的影响,每一样好东西都有自己的粉丝,至于跑掉一些人也正常,就像又有新人进来一样。”老单说,马陆葡萄最成功的是它打造出一种葡萄文化。要吃葡萄从网上买都可以,但是能把消费者引进来到马陆葡萄公园坐下来,从旅游变成休闲,这些人和马陆葡萄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非关消费,而是精神层面上的,这就很不容易了。这也是马陆葡萄长盛不衰的原因。
为果农热心传授“葡萄经”
一亩地种七棵葡萄树,一棵树结三四百串葡萄,每棵树产值很高,如此致富的葡萄树在嘉定区马陆镇可以见到。除了多产,马陆葡萄的品质也与其他葡萄不一样,不仅不靠人工催熟,每棵树上结出的葡萄饱满有弹性,水分甜度得到保证,一串葡萄上颗颗还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多胞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马陆葡萄树,现在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不仅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更培养了一批沪郊林果带头人,乡土专家管华明就是其中一位。
初次创业种葡萄收入不菲
马陆是从1985年开始种植葡萄,而管华明1986年第一次种下葡萄,1988年开始卖葡萄。初次创业的他,对种葡萄知识了解不多。不过,第一次卖葡萄就让他尝到了甜头—当时产值2000元一年,整个葡萄园为他带来了2万多元的产值。
从对种葡萄知之不多,到成为葡萄专家,一心扑在葡萄上的那股子热情是管华明如此转变的原因。文化程度虽不高,但是管华明却对葡萄园的经营很有一套看法,他不惜比别人多花一笔钱在前期的种植设施上,连栋大棚的建设费用在10万元,每个袋子成本价就要1角3分一个,但他说投钱就投钱,一点也不心疼。
前期的投资,再加上悉心栽种,葡萄园里年年大丰收。目前在马陆的所有葡萄园里,管华明的葡萄园最大最多产,他也被市林业总站特聘为林果乡土专家。除了自己种葡萄走上致富之路,他还频频为附近的以及各地慕名而来的果农们出诊,传授“葡萄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富有热心的“葡萄专家”。
葡萄扎根“神奇池子”收良效
在马陆镇大裕村的一座葡萄科学种植示范基地里,大棚里为数不多的几棵葡萄树的根都长在用砖头砌起来的一个个四四方方的“池子”里,每个池子大约有2个立方米那么大。而更令人称绝的是,每颗葡萄藤还长成了一个“王”字形,“王”字的三横竟都有约18米长,并且挂满了一串串葡萄。
管华明介绍道,每亩大棚都减少了种植葡萄树的棵数,最少的一亩地只种7棵葡萄树,但每棵树的藤展面积可达近百平方米,最多的一棵树能结出300-400串葡萄,树上的葡萄串基本都控制在450-500克/串左右。不仅如此,一串上的葡萄每一颗大小相同、颜色均匀,还饱满有弹性。
普通的葡萄树每棵只能结大约20串葡萄,马陆的葡萄树又怎能扩展出10-20倍的产量呢?原来每棵树下的四方“池子”可以精准地控制葡萄树的根部在什么时候喝水、吸收养料,喝多少水和养料。这种方法既可以节地、节水、节肥、省劳力,还可以使根部精确摄入水分营养,加上智能化的大棚温度湿度的控制,果实的质量自然得到了保障。
除了多产和质量好,管华明更颠覆传统葡萄“论斤卖”的方法,以串为单位,倒把马陆的葡萄卖得出奇好,产值更为可观。
“看捏摸”为您挑葡萄支招
已到七月,市面上的葡萄陆续上架。不过,马陆葡萄上市量很少,基本不到市区,想买正宗的马陆葡萄必须要到马陆葡萄产区。据介绍,七月中旬起大棚里的马陆葡萄渐进成熟期,七月底以后的葡萄糖度是最好的。
挑葡萄里也有很多学问,作为乡土专家,管华明为市民来支招:首先要从外观判定葡萄好坏,果色与穗梗呈绿表明葡萄品质新鲜,呈黑则表明水果已经不新鲜。其次看果粒,当你捏一下的时候,过硬代表还不熟,过软则代表可能过熟,饱满而富有弹性才是最佳购买的选择。最后摸摸葡萄是不是紧凑,顺形是否是上大下小,是否好看。
一般好的葡萄最低糖度都在16以上,还未完全成熟的葡萄糖度在14以下,发酸。对于消费者关于葡萄是否通过人工催熟的担忧,管华明支了一招,自然成熟的葡萄有一层白白的果粉,轻轻一碰会掉。如果用过药水,则无法发现这种果粉。此外,正常成熟的葡萄富有弹性,否则就软绵绵的,容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