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异钩虫病的防治方法

时间:2022-12-19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河豚异钩虫病是日本养殖红鳍东方鲀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我国在2002年首次确认此病在养殖红鳍东方鲀时发生,笔者于2002年在暗纹东方鲀亲鱼越冬时发现,2003年和2004年一龄暗纹东方鲀越冬时又多次发现,是目前长江口区域养殖暗纹东方鲀鱼种时发病最严重的,损失最大的一种寄生虫病。

河豚异钩虫病的防治方法

1、河豚异钩虫病的发生

河豚异钩虫病是日本养殖红鳍东方鲀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我国在2002年首次确认此病在养殖红鳍东方鲀时发生,笔者于2002年在暗纹东方鲀亲鱼越冬时发现,2003年和2004年一龄暗纹东方鲀越冬时又多次发现,是目前长江口区域养殖暗纹东方鲀鱼种时发病最严重的,损失最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危害各生长阶段的河豚鱼,并且常常和纤毛虫病、车轮虫病、细菌病并发。

2、河豚异钩虫病的症状

患鱼摄食减弱,游动迟缓,体色发黑,体表糜烂、破损、剥离,鳍糜烂、破损,鳃盖内侧红肿,鳃糜烂、退色、发白,腹腔积水、肝退色、灰白,肠松弛、积水,肾液化。病重鱼体消瘦,极度贫血,常俯于池塘四周,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

3、河豚异钩虫病的病因

河豚异钩虫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10)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铗,每个铗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大的虫体体长可达1.5cm。虫体寄生在河豚的鳃上。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体质消瘦,直到衰竭而死。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血液极少。解剖鱼体,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河豚异钩虫病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历程较长,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25%左右。虫在鱼苗期主要寄生在鱼鳃的浅层,随着鱼体的增大,虫体也随之长大,并且逐渐进入鱼体的深层乃至鱼的鳃腔,影响鱼的呼吸,使鱼的食量下降,严重时造成鱼的死亡,每尾患鱼可以检出成虫110~15个,这种病大多数都是从日本引起鱼苗时携带的,所以在引进、购买鱼苗时要慎重。

4、河豚异钩虫病的预防措施

海区网箱养殖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勤洗网,勤换网,保持水流通畅;池塘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经常换水调节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虫药。

5、河豚异钩虫病的药物防治

5.1间隔10~20d定期实施600×0.000001过氧化氢药浴,可防止异沟虫感染。

5.2用硫酸二氯酚(别丁)按鱼体重万分之一药量拌饲投喂,连喂5d。不吃食的用同剂量口灌或腹腔注射,注射前先将药品用食用油或橄榄油溶解。

5.3用1×0.000001甲苯咪唑全池泼洒,72h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60%,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

5.4用10%的硫酸二氯酚按每kg鱼体每天3~5g拌食投喂,连喂5d。

5.5泼洒1×0.000001甲苯咪唑,然后泼洒(0.6~1)×0.000001呋喃唑酮,或15×0.000001呋喃西林,或1.5×0.000001红霉素,隔日一次,同时内服土霉素,氯霉索等药饵,连喂3~5d。

5.6单养塘并发指环虫可泼洒1×0.000001甲基咪唑或晶体敌百虫0.3~0.5g/立方米,隔2d一次,连用两次。并发锚头蚤病及混养鳜鱼、加州鲈等特种水产品的池塘可先泼洒中草药为主的杀虫剂,并发小瓜虫的则先泼洒(0.1~0.12)×0.000001的硝酸亚汞。

5.7每立方米水体最高可用500g甲醛药浴0.5h,视鱼的反应确定药浴时间,发病期间隔10d药浴一次。

5.8用农药二溴磷(或乙酰甲胺磷)按1×0.000001将鱼体浸泡0.5~2h,如按(0.3~0.5)×0.000001则需浸泡10~12h。

5.9可口服驱虫药物辛酸和吡喹酮,按药品说明书剂量使用。

    标签: 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