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在临城县西部的大山里穿行。过了赵庄乡桐花村,蜿蜒而上,便到了三峰山下30亩茶园。
山腰间的茶树绿油油一片,一瓣瓣黄黄的、毛茸茸的嫩牙冒了出来,枝叶间开着朵朵雪白的小花,散发着淡淡清香。
望着这番美景,这片茶园的主人杨素珍和丈夫曲保民喜不自禁。“过了清明便到了第一个采摘季节,从此,咱邢台也有自己的龙井茶了。”
茶馆老板的别样茶园梦
10多年前一个画家说:“素珍,你的脾气和性格应与茶有缘。”果然,杨素珍与茶邂逅一见钟情。于是,她爱上了茶艺、茶道、茶文化,仅用3年便成了一位高级茶艺师。
杨素珍在临城县开了家茶馆,后来,她在省城石家庄又开了家更大的茶馆,再后来,她忍痛割爱,把经营红火的省城茶馆转让了,做了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在偏僻的大山里打造茶园。
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本市西部山区种植茶树还从未有过先例。为此,亲人朋友大多投反对票。一个意念支撑着她,让杨素珍从未改变主意:“要打造自己的绿色茶园,让更多的邢台人喝上健康的茶。”
杨素珍开茶馆近10年,最让她揪心的是问题茶,不少茶商上门推销茶叶,被她慧眼识破,农药超标茶、染色茶、低劣茶,假冒茶都被她拒之门外。
一次,一个外地商户来她茶馆喝茶,说杨素珍的茶有色素,她拿来正规产地的证书和有关鉴定,经专家品尝,茶叶是正品。那位商人哭笑不得:“我是喝问题茶喝怕了。”
“走自己种茶的路,让假冒者无路可走。”经过实地考察,省农科院茶叶种植专家论证,杨素珍决定在阳光充足、土地疏松肥沃、昼夜温差大的三峰山下试种龙井43号。
她的丈夫曲保民听说要种无污染的绿色茶园,一拍胸脯:“经理俺不当了,跟老婆种茶去。”
油灯点亮大山的希望
大山的夜幕降临了,三峰山下的小屋里亮起灯光,两年前的初冬,天儿格外冷,那时三峰山下还未通电,住在小屋里的杨素珍和丈夫,又点亮了快成为古董的油灯。
两个人冻得哆哆嗦嗦。眯一会儿,便穿上衣服,去看大棚里刚从西子湖畔移植的24万株龙井茶苗。那一夜,油灯一直亮到日出东山。
自从种上了茶苗,杨素珍就成了两头忙,一头照料着茶苗过冬,一头放不下县城的茶馆生意。每逢晚上回不了茶园,便时不时地给丈夫发短信。有一条夜里4点发的短信至今让她难忘:“保民,做梦刮大风把我惊醒,你那里刮风了吗?看看大棚是否破损。”丈夫回短信说:“这儿没一丝风,你是在做梦,放心吧老婆,我会像待你一样待咱的茶苗。”
夏天到了,由于干旱不少茶苗都蔫了,再不浇水20万元买的茶苗就打水漂了,万分焦急的曲保民从两公里外的石堆里挖出山泉,买来水桶、扁担,穿过崎岖的山路,每天从天亮到天黑不间断的挑水。两个多月,挑水来回走了1500公里山路,硬是靠着一副肩膀,两条腿挑水抗旱,把24万棵茶苗浇得绿葱葱的。
去年春节前夕,引水喷灌需要一批资金,雇用的80个农民工需付工钱,两项加起来需20多万,引种茶苗先期投入已花了200多万,家中已没有积蓄,这次夫妇俩犯了难,最后痛下决心把仅有的一套房子卖了。当他俩腾房子搬家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拿到卖的30万房款,杨素珍泪如雨下,扑进丈夫怀里:“保民,咱连一个窝也没有了。”保民却安慰说:“有茶园,咱就有家,有美好的明天。”
淘茅坑的高级茶艺师
“大娘,淘一次茅坑多少钱?”“俺给人家15元。”“我免费给你淘茅坑行吗?”“傻闺女,你淘吧。”
于是,从两年前开始,杨素珍便跟着丈夫一起挨家挨户淘茅坑。闻惯了茶香的她,戴着口罩仍然呕吐不止,但为了给茶苗施上有机肥,她坚持和丈夫一起把桐花村30多户的茅坑全淘完了。
淘完了茅坑,他俩又帮百姓清羊圈,牛棚,家家户户清出的上等肥料为无公害的茶苗提供足够的营养。也有好心的大娘劝他俩:“别受这份罪了,买来化肥茶树照样长得壮。”可她说:“上化肥省时省力,可茶的品质就低了,这万万使不得。”
在茶园里记者看到,10多个当地的农民工正忙着锄草。曲保民告诉记者:“由于粪大水勤,茶苗和草都长得茂盛,两年来光锄草工钱就达15万余元。我们宁可多花钱,也不用除草剂,为的就是产出绿色的无污染的太行龙井。”
伴随阵阵鸡鸣声,一群鸡在茶园里边走边吃着小虫。素珍说:“这20多只鸡是我们专为灭虫而养的,经试验得知鸡不吃茶叶,只吃虫,它成了茶园灭虫的主力军。还有山里的喜鹊、山雀,各种小鸟都是我们灭虫的好帮手。”
春风拂面而来,山杏的蓓蕾正含苞待放,杨素珍夫妇与记者相约:“一个月后再来茶园,就能品到咱太行山自产的绿色龙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