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沟镇雷河村,就有这样一个贫困户,养过泥鳅,亏了本,种过棉花,欠了债,导致他一贫如洗,生活窘迫。现在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村里扶贫干部们给他带来了项目,找来了资金,他想再来大干一场。
新沟镇雷河村里的这片近50亩新挖的龙虾池,是贫困户王公平的。池里刚下的小龙虾早已打洞钻进了土里,但一早,王公平还是放心不下,照例前来看看。搞龙虾养殖,对于王公平来说,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王公平一家原本是幸福的六口之家,但不曾想,短短几年时间,他变成了贫困户,而致使他贫困的主要原因,还得从五年前说起。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王公平不满足于种植传统农作物,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他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泥鳅养殖,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投入,他始终没能找到养殖的技巧,不到一年,几十亩田的泥鳅全部养死,这使他亏了近10万元。不甘心的他又鼓足勇气,拿着剩下的积蓄,开始第二次创业,种植棉花,但那一年,棉花价格从7元跌到了1元,这让他再次血本无归,亏了4万多元。
两次创业失败后,王公平又得了病,为了看病,家里仅剩的积蓄几乎被花光,整个家庭彻底一贫如洗。不堪忍受的妻子最终提出离婚,留下一双智力欠缺的儿女和年事已高的父母,一系列不幸的变故让王公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王公平的一蹶不振,村里的扶贫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想让王公平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就得重新激发起他的创业热情,替他找到一个能挣钱的好产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产业挣钱呢?这成了扶贫干部们最关心的问题。
认真考察了龙虾养殖的市场情况后,扶贫干部发现,养龙虾的确挣钱。找到了能挣钱的好项目,扶贫干部赶紧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公平,但不料,王公平却并不感兴趣。
原来,此前的创业失败给王公平留下了心理阴影,因为考虑到自己毫无龙虾养殖技术,他不愿再尝试,得知了王公平的顾虑,扶贫干部们赶紧与同样在搞龙虾养殖的福娃企业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协商,最终获得了大企业的技术支持。
技术问题解决了,可王公平还是不愿跟进,家里没钱,对他来说犹如无米下锅,再挣钱的产业没有启动资金也是白搭。意识到这一点,扶贫干部们总算明白了王公平的真正难处。为他筹到钱,才能让他再次具备重新开始的信心。
政府贴息贷款,并且贷多少由自己说了算,这个政策总算是让王公平重新燃起了斗志。这次,他彻底抛开了顾虑,将近50亩田全部拿出来发展稻虾共作,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了10万元贷款。
一年能挣六到八万元,这笔帐一算,让王公平是浑身充满了干劲,而他的计划还远不止这些呢。现在,王公平近50亩的养殖池已经由村里出资为他建好,第一批虾苗也已由村里出资替他购买,并投放完成。就等到来年春天龙虾出洞,再投放一批虾苗就可以开始挣钱了。而找到脱贫办法的,还不止王公平一个,目前村里的37户贫困户中,已经有34户通过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加入到了龙虾养殖的大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