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黄友华的草莓致富经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黄友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街扶东村农民。

  9月22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的草莓地里劳作。50来岁,花白胡子,古铜色的脸庞上,草帽也没能遮掩住一道道皱纹。黄友华话不多,我们就从他脚下的草莓开始,一问一答地聊起了他的脱贫致富经。

  这块草莓地不大,估计有一亩多,但被黄友华侍弄得非常有现代农业的派头。三个大棚总共18垄草莓上方排列着崭新的铁架,一条主水管道连接伸向每一垄喷头,水柱腾起薄薄的水雾落在草莓苗上。

  “种草莓需要技术,今年头一次不敢多种,看年底收成如何再说。”黄友华说。“我可以打保票,看这长势,收成肯定差不了。就他这块地少说也得有4万多的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挣3万块。”说话的是熊从国,河南南阳人,多年在外租地种草莓。他听到黄友华的介绍便过来围观,黄友华叫了他一声“熊师傅”。

  今年,熊师傅和几个老乡在扶东村租了200多亩地种草莓。刚来时人生地不熟,黄友华乐于帮助他们协调点事情。熊师傅看他人好,便主动当起他的师傅。

  熊师傅说:“草莓看似有挣头,但也不好侍候。首先得有水,你看现在这垄得时刻保持湿润润的,一天要浇灌好几次。”他说,自己和老乡就是看中扶东村的水源充足才从别的地方转来。

  说到水,大家起了劲。村主任刘忠六拍着胸脯保证:“放在以前不敢说,但以后你们可以敞开了用水。”刘忠六的底气来自村里的塘堰。去年,湖北武汉供电公司与该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首先就从解决该村的水源入手,投入了30多万元,改造了该村一口40亩的塘堰。

  从黄友华记事起就没见这口塘堰蓄过很深的水,不到三米宽的堤坝漏洞百出,水草和堤坝差不多一般高。塘堰离黄友华的草莓地只有几分钟的路,如今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水流奔向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水渠,沿着阡陌伸向各处。站在堤坝上往四周望去,水稻、莲藕、莲蓬等各种作物丰收在望。当地人称它为“当家堰”,意思全村用水全靠它。

  黄友华告诉记者,他家30多亩水稻就在不远处。往年全家4口人只靠他用农用车搞点运输,一年到头也就两三万元。水稻田每年种,可不是洪灾就是干旱,最后把成本算进去,收入可以忽略不计。今年有了这口塘堰,旱涝保收每亩可以进账1300多元。

  稻田旁边,黄友华还种了几亩莲藕。现在正是挖藕时节,他每天早上挖出百来斤送到早市,5元一斤不一会就能卖完,今年预计能卖2000多斤。他说,“扶东村的莲藕白嫩多汁,在当地非常有名。以往因为缺水影响了品质,慢慢大家都不种了。今年尝到了甜头,明年大伙都准备种莲蓬,既可以产藕带,还能收莲子,都是抢手货。”

  塘堰修好了,今年全村种的水稻面积比历年都多。黄友华瞧准了这个商机,把农用车换成了耕地的拖拉机,每亩一百元,今年他总共耕了600多亩,已经收入了6万元。

  黄友华20岁出头的一双儿女在外打工。草莓、水稻、莲藕、耕地……这么多活就靠他和老伴,能忙得过来吗?

  前年,儿子帮他在家干了一年,看最后没见到钱便外出打工了。可不但在外面没挣到钱,还要黄友华给寄去了一万多元生活费。今年中秋节儿子回家后,帮着父亲把里里外外的账一算,便决定辞工回家。

  “年轻人野心大,说是要慢慢把这些事做成产业。比如,把塘堰承包下来,在旁边建个‘农家乐’,与村里的草莓基地一起,把武汉人引到村里休闲。”黄友华说,“说来说去,还得感谢武汉供电公司,要不是帮我们把塘堰修好,哪有这么多事可做。”

  “可不是!供电公司还投入170万元改造了村里的电网,要不然这些草莓基地用水都不知道怎么抽上来。”刘忠六说,到今年年底,该村1283人人均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达到武汉市的脱贫标准。

  今年五月,黄友华提议,在塘堰旁立一块石碑感谢武汉供电公司,刻上“偏远山村脱贫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提议得到全村一致同意。最后石碑立成了,只不过上面的字换成了“精准扶贫到实处,党的政策暖人心”。

  黄友华说,这个更有高度。

    标签: 塘堰 草莓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