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王贤明的“羊”光大道

时间:2021-08-08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劳动模范”“最美创业者”“公司老总”……在大多数人看来,能拥有这众多头衔的人肯定是一位经商有道、精明老练的中年企业家。实际上,这些荣誉都属于一位朴实敦厚的农村青年王贤明。

  王贤明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一个小山村,地处鄂西北的湖北口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同时还是革命老区。

  今年27岁的王贤明,是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便民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5年前从部队退伍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老家当起“羊倌”,走上了创业之路。

  王贤明的创业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首先遭到了父亲王考清的强烈反对。在王考清看来,养羊风险太大,又脏又累,没有什么前途。相比之下,他更希望儿子能继续留在部队当兵。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没有一点养殖技术的王贤明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开始自学。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养殖计划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不仅如此,王贤明还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家乡的马头山羊养殖历史悠久。马头山羊因肉质肥美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但一直以来村民都是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出售,产品附加价值不大,销售收入一直停滞不前。在王贤明看来,养殖马头山羊的发展前景很大。

  按照王贤明的计划,先搞循环生态养殖,然后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养殖模式,最后形成牛羊肉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这一连串的专业“动作”一下打动了多年从事采矿行业的王考清。得到父亲资金支持后,王贤明开始了修路、架电线、挖窖蓄水、盖羊栏、购买种羊等一系列工作。

  羊圈建好后,王贤明一次性购买了30只种羊,并把买来的种羊分为两组,每组15只。一组采用传统的放养模式,另一组则采用圈养模式。“我想知道究竟哪一种养殖方法更好。”王贤明嘿嘿一笑。

  为了做这个实验,王贤明没少吃苦头,每天早上9点准时把羊赶到山上,傍晚时分再把羊群赶回羊圈;有一次上山放羊,不小心滑了一跤,把左胳膊摔断了。

  通过3个月的试验,王贤明发现“圈养+放养”养出来的羊体质好、抗病能力强、长得快、出栏率高。试验成功后,王贤明立即购买100只马头山羊的种母羊,开始规模化养殖;当年年底就出栏马头山羊130只,获得销售收入15万元。

  “养羊赚钱后,不少村民主动找上门来学习技术,希望能与我一起干。”王贤明开始萌生开办合作社的想法。2013年6月,王贤明和10户农民联合组建了便民养殖合作社。

  为了扩大规模,王贤明为加盟合作社的养殖户制定了一条合作方式:当时市场上毛羊的价格是6元/公斤,不管市场价格怎样波动,都按7元/公斤收购,并提供养羊技术和种羊。

  期盼能跟着王贤明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民对这样的合作方式并不看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买卖风险太大,价格的高低肯定要看市场啊”。

  然而在村民们的质疑声中,王贤明的生意越发红火。不过,2013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差点让王贤明的合作社“解体”。

  那天一大早,王贤明和平常一样走进羊圈投喂食料。刚一进羊圈,王贤明立刻发现几只羊出现了异样,有的眼睛红肿,有的口吐白沫,还有的肚子鼓胀。没过多久,有10只羊病死,合作社损失了两万多元。

  “社员们开始议论我能否养好羊。”王贤明内心充满委屈,为了重新赢得村民的信任,王贤明开始对病羊的粪便进行检测,通过查阅资料及向相关畜牧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喂食方法导致羊群死亡。栽了一个大跟头的王贤明开始在科学喂养方式上下苦功,通过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运动为重”的养殖模式,合作社的羊越长越好。

  为了打开市场,王贤明又投入40万元建立了一个羊肉加工厂。并通过互联网加实体经营的方式慢慢占领市场。没过多久,王贤明的便民养殖合作社就发展社员115户,年出栏肉羊3000只,黄牛200头,实现产值680万元。

  现在,退伍兵王贤明在养羊的“羊”光大道上越走越远,把郧西的马头山羊推向全国市场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标签: 养殖 合作社 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