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转方式、调结构”,激发农业新活力

时间:2022-05-18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农业搞好了,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就有了底气。

  “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粮食产量连年增产,连续4年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趋好, 蔬菜类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均在98.0%以上;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29.6%……

  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不仅是过去五年全省农业辉煌成就的缩影,为稳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是河南“转方式、调结构”,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大省迈进的坚实脚步,继续为新时期农业转型升级积蓄巨大动力。

  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

  新世纪以来,我省用11年时间绘出了一条高高扬起的粮食产量连增曲线,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只卖原粮的河南农民,往往辛辛苦苦忙一年,却是“丰收不增收”。

  “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要转变思路,探索破解农民增收困局的新途径,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专家经常发出这样的呼吁。

  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2012年起,我省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蹚出了河南特色。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国家小麦生产、良种繁育基地,永城市“产粮不卖粮”,通过粮食“旅行”,增加农业效益。

  小麦被加工成面粉、麦芯、谷朊粉、蛋白粉等多种多样的食品药品,价值增加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玉米被加工成淀粉、饲料,带动畜牧业养殖,最终变成畜产品和肉制食品。围绕面粉、畜牧等产业,配套的科研机构和物流产业也快速崛起……

  “单从种粮来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遇到了‘天花板’。但把产业链条变粗拉长,让‘原字号’农产品变为餐桌上的食品,就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永城市市长孟庆勇说。

  农业产业化集群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融入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的理念,产生了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为全省农业跨越注入了强心剂。

  郑州的乳制品、信阳的茶产业、漯河的食品加工、南阳的中药材、三门峡的果蔬产业、驻马店的油脂业……从方略敲定,到星火燎原,三年多时间,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经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40个,基本覆盖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9579亿元,带动农户1128万户,户均增收2180元。

  农业产业化集群引发的产业转型,带动了粮食和其他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就地增收,推动了河南加快由“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农业部有关专家称赞说:“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式上的重大创新。”

  由粗放经营向绿色高效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从原来的吃饱转化为吃好、吃出安全、吃出健康。居民绿色消费,倒逼产业链上游的农产品加工和种养业升级,转向绿色化生产。

  由于企业产品从以前的面粉逐渐延伸至挂面、水饺和包子等,对原料需求量加大,源头安全风险变得突出。最近几年,河南中鹤集团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正努力规划打造一个12万亩的清洁粮源基地。

  “看到我们在基地方面的突破,今麦郎、康师傅等多家大型食品企业前来考察,准备在基地周围选址建厂。”河南中鹤集团董事长王学军说,“这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产业化如果没有源头的规模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就没底气。”

  近年来,在我省持续发力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攻坚战中,农业产业化集群内龙头企业率先建立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成为全省农产品质量 的安全“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粮源基地,或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组建企业的绿色生产基地,从源头控制农产品 安全。

  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田建民认为,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抢占粮源基地,将会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进而有助于完成田间生产与车间加工的无缝对接,为食品安全打造一个坚实的“桶底”。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19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10个、绿色食品414个、有机食品28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33个。

  在农业生产基地内,与以前农民“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种地观念不同,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相信科技种田、挖掘现代农业潜力。

  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农技,实现了种地节本增产增效;活跃在田间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让过去费时费力的农活,现在事半功倍;不少农业企业开始试水“互联网+农资”、“互联网+农产品”等经营模式,给农民带来更多方便和实惠……

  广袤的田野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种探索和创新,正加快推动中原农业摆脱粗放经营,走上绿色、高效之路。

  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转变

  今年秋收,滑县种粮大户老黄流转的5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亩均产量达1500斤。但老黄却高兴不起来,今年玉米价格下降约三成左右,每亩地少卖四五百块钱。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粮食价格下跌,主要是国内粮食价格没有竞争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亟须调整、重构。

  农业结构调整并非小事。往小说,关系着农民一家一户的收入;往大说,关系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进行。”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闫岳峰说。

  我省有1亿多亩耕地,正在以每年900万亩的建设速度,力争到今年建设完善6000多万亩高产、高效的永久性高标准粮田,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腾挪出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我省科学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路线图”,稳步推进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协调。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加快建设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提高种粮效益;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区域,发展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在城市周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打造城市的“菜篮子”和 “后花园”。

  从去年开始,我省把都市生态农业列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工程”之一,首次从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逐渐在全省铺开。

  郑州市每年通过举办具有浓郁农业特色的新郑大枣节、雁鸣湖大闸蟹节、中牟农业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市民走进农村、体验农业、传承农耕文化,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今年前三季度接待1406万人次,营业收入1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农村美丽有风景,农业好玩有魅力,农民小康有效益。”郑州市副市长杨福平说,都市生态农业使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市民休闲旅游放松了心情,农民腰包也“鼓”了起来。

  不仅是郑州市,在全省各地,城市周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周围等重点区域,都市生态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逐渐形成了以旅助农、以农支旅、城乡互动、三产融合的新局面。

  方式转变天地宽,结构调整路径明。可以预见,到“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发展的结构将更加合理,现代农业的步伐将迈得更大,农民群众将会分享到更多发展“红利”。

  ·专家点评

  让古老产业焕发青春

  □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光生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让古老的农业产业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既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米袋子”、“菜篮子”和“油瓶子”所需,又能让农民朋友的“钱袋子”鼓起来,是全国上下都在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省从实际出发,在发挥农业生产优势的同时,积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努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好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处于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关系、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农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我省要通过全面深化 农村改革,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抓农村,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将“互联网+”、“生态+”等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 展路子,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农业稳,百业稳;农业兴,百业兴。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只要紧紧抓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鲜明主线,古老的农业必会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记者卢松

    标签: 农业 农产品 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