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胫翠尺蛾是荔枝嫩梢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各荔枝龙眼产区普遍发生,常常导致荔枝品质及产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荔枝粗胫翠尺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详情如下: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 ~ 20mm,翅展30 ~ 34mm,静息时平展四翅。前后翅呈淡绿色或翠绿色,密布白色细纹,中域各有2条白色波浪纹,前翅外缘、后翅外缘和内缘具黑色刻点,缘毛淡黄色。躯体背面附有绿色鳞片。触角雄蛾羽状,雌蛾丝状。雌虫腹部末端圆筒形,产卵器无鳞片覆盖;雄虫腹部较尖,抱握器清晰可见。
卵
呈圆柱形,直径0.6 ~ 0.7mm, 0.3mm,中间略凹陷。初产为粉褐色,孵化前为深红色。散产,多产于嫩芽、嫩叶、嫩枝上,以嫩叶叶尖和叶缘处最多。
幼虫
头顶两侧有角状隆起,腹足2对,臀足发达。幼虫爬行时虫体呈桥形,静止时,臀足握持枝条,胸、腹部斜立,形态极似寄主枝梢。初孵幼虫淡黄色,细如发丝形如寄主新发幼芽,体长约3mm,背中线明显呈红褐色;幼虫三龄后体色变为青绿色,背中线颜色逐渐变浅,形似寄主新抽的细梢;五龄幼虫体色随附着枝条颜色而异,有灰绿、青绿、灰褐和深褐等色,形似寄主细枝,背中线逐渐消失,体长2.8 ~ 3.2mm; 幼虫老熟后吐丝使腹部末端附着在叶片上,虫体缩短,不食不动,进入预蛹状态,体长2.2 ~ 2.4mm。
蛹
呈纺锤形,长1.7 ~ 2.2mm,初蛹粉灰色,后逐渐变为褐色,近羽化时
翅芽呈墨绿色,清晰可见,臀棘具钩刺8枚。
危害症状:
主要以幼虫危害荔枝的嫩梢和嫩叶,虫口密度大时可把荔枝嫩叶嫩芽吃光,导致新梢无法抽出,也可取食花穗,导致无法挂果,严重危害荔枝生产。
生活习性:
粗胫翠尺蛾在广东省每年可发生7 ~ 8代。一般以幼虫在地面、草丛、树冠和叶间等地方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中下旬羽化,第一代幼虫4月危害春梢及花穗,以后30 ~ 45d完成一个世代,第三代以后世代重叠,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进入越冬,一般以幼虫在树冠、叶间及地面草丛等地方越冬。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当晚交尾,交尾后2 ~ 3d产卵,卵散产,可产于嫩芽、嫩叶、嫩枝和老叶上,以嫩叶叶尖和叶缘产卵最多。幼虫分5龄,孵化后从叶缘开始取食,三龄以前危害造成叶片缺刻,四龄后幼虫取食量急剧增加,进入暴食期,虫口密度大时可把荔枝龙眼嫩叶嫩芽吃光,幼虫老熟后吐丝缀连相邻的叶片呈苞状,在其中化蛹并以腹部末端附着在吐出的丝上。
粗胫翠尺蛾一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5 ~ 7月的夏梢期和9 ~ 11月的秋梢期。
叉角厉蝽可捕食粗胫翠尺蛾幼虫:1d内2头叉角厉蝽平均可捕食3 ~ 5龄幼虫3.75头,捕食潜能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寄生性天敌,由于天敌作用效果缓慢,受环境影响较大,单独使用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入冬清园。冬季修剪病虫害枝叶,清除园内枯枝落叶,破坏粗胫翠尺蛾幼虫的越冬场所,减少下一代虫源的基数。②结合中耕除草,铲除果园内的杂草,消除部分虫源。③粗胫翠尺蛾的低龄幼虫只取食荔枝的嫩梢和嫩叶,因此统一放梢、修剪荫枝嫩梢、合理施肥,促进新梢整齐健壮等农业措施对尺蛾种群数量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2)物理防治:粗胫翠尺蛾成虫趋光性很强,可以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3)生物防治:叉角厉蝽可捕食粗胫翠尺蛾幼虫,平均每天每头可捕食三至五龄尺蛾幼虫2头。
(4)药剂防治:做好测报工作,抓住一至二龄期幼虫喷杀。有效的药剂包括: 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 ~ 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000 ~ 1 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 000 ~ 1 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 ~ 2 0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 000 ~ 2 500倍液、15%茚虫威2 5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
以上就是农技之家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荔枝粗胫翠尺蛾有什么特点,该要怎么去防治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种植技术,可以关注微信号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