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别名薯蓣、怀山药。在现在饭桌上随处可见的中药系食物,但是什么样的栽培技术能让我们尝到更好吃的山药呢?
概述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别名薯蓣、怀山药。对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喜温暖,耐寒。以块茎入药,含皂苷、甘露聚糖、植酸、尿囊素、胆碱、 山药素、精氨酸、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碘质等。性平,味甘。有健脾止泻、补肺益肾之功能。用于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咳喘、糖尿病、遗精等症。主产于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山东、浙江、湖南、四川、云南、 贵州、广西等省区也有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向阳、排水流畅、酸碱适当的沙质壤土,需要深耕土地。冬季深耕, 第二年下种前施基肥,每亩施厩肥、堆肥等5 000千克,均撒地面,再细翻土,深约50厘米,然后耙平。南方雨水较多应作高畦,畦宽1.3米,以利排水;北方雨水少,每栽种4~5行之后,随即起10—15厘米高的畦埂,以便灌水。
2.繁殖方法
(1)芦头繁殖。芦头即块茎上端有芽的一段。在收获山药时,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歧和无病虫害的山药,将上端有芽的部分折断,剩下长约15厘米作种。芦头取下后到第二年栽种相隔约半年,故必须妥为储藏,以免腐烂。 在南方,芦头收后,放室内通风处晾6—7天;在北方,可白天放在室外晒4—5天,使表面水分蒸发,断面愈合,然后放入地窖内或干燥的屋角处,码1层芦头铺1层稍湿润的河沙,共2—3层,上盖草防冻保湿。储藏期间要经常检查,河沙过干或过湿都应及时调换,直至栽种时取出作种。
(2)珠芽繁殖。收获山药前将散落在田间的珠芽收集起来,装在木桶或竹篓内储藏。南方3月、北方4月播种, 播前在整好的土地上作畦,南方作1.3米宽的高畦,北方打埂作畦。在畦上开沟,深5—7厘米,按株距3~5厘米播入珠芽1粒,播后施以人畜肥及草木灰,覆土与畦面平,稍加镇压。幼苗出土后,注意勤除草,浅中耕,施肥2—3次。苗枯后割去蔓茎,挖出根部,将挖出的栽子储藏备用;南方也可不挖出,留在土中,到第二年栽种前挖出作种。用珠芽培育成的栽子,头两年产量较高。
3.栽种方法。南方3月、北方4月上中旬栽种,行距20 ~30厘米。栽种前先在畦上开沟,沟深5—7厘米,然后将栽子或芦头按同一方向平放沟中,间距15—20厘米,栽后每亩用人畜粪水约1 600千克施入沟中,随即覆土与畦面相平(适当密植可以提高产量)。
4.田间管理。苗高30厘米左右时中耕除草,并追肥1 次,此后不宜再行中耕。适当增施肥料是山药增产的重要措施。在第一次中耕除草施肥之后设立支柱让茎蔓攀缘, 每株分插1支柱,南方用小竹子、小树条,北方用秸秆等,长2米左右。相邻两行的4根支柱顶端捆在一起,以防被风吹倒,同时将茎蔓引上支柱。山药在出苗初期及7-9月生长旺盛期,应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方能生长良好。
5.病虫害及其防治
(1)褐斑病。发病初期叶面褪绿变黄,背面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淡黄色,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扩大, 呈褐色,叶片枯黄脱落。潮湿多风雨的天气发病重。产区均有发生,为害严重。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合理轮作。
2)自发病初期开始选喷1:1:150波尔多液、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等药剂,每15天喷洒1次,视病情喷2~3次。
(2)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及其他部位也可受害。叶上病斑呈近圆形,红褐色至黑褐色,中央色浅。 叶柄和茎上病斑呈长圆形,茎基部发病,常导致枯茎。主产地发病普遍,为害较重,常引起叶片早枯而减产。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秋后收集病残叶集中烧掉。
2)及早搭支架,以利通风降湿。
3)芦头及珠芽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10分钟, 晾干后栽种。
4)发病前喷1次1:1:150波尔多液;发病早期摘除病叶,并选喷25%施宝克600倍液或等药剂防治。
(3)山药叶蜂。雌成虫头胸部黑色带有光泽,腹部橙黄色,触角黑色,呈鞭状,第三节最长。每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土中作茧越冬。防治方法:
1)秋冬季收集枯叶集中烧掉,并结合冬季耕翻消灭越冬幼虫。
2)喷施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 000 倍液防治1—2次。
采收加工
1.采收。栽种当年地上部分枯死时,即可收获。先摇落蔓茎上的珠芽,并将落在地上的珠芽收集起来。从畦的一端开始,挖深沟并依次细心挖出山药,严防挖断,并注意保护芦头不受损伤。挖后,就地将作种用的芦头掰下, 分别运回。每亩可收珠芽250—500千克、鲜山药1200~ 2200千克。
2.加工。块茎运回后,应及时加工。洗净块茎,泡在水中,用竹刀或玻璃片刮去外皮。刮皮后随即用硫黄熏蒸, 每100千克鲜山药用硫黄0.5千克,熏4—8小时或更长时间,块茎变软后,取出晒或烘至全干,即为毛山药。烘干时要控制温度不能过高,以40一50℃为宜,以免烘焦或空心。以质坚、色白、粉足、干燥者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