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防治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时间:2024-07-28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细菌性溃疡病是番茄的危险性病害,引起幼苗死亡,成株茎叶枯萎,产量降低。即使结果,果实也皱缩畸形,布满病斑,完全丧失商品价值。溃疡病还是世界性检疫病害.我国也将该菌列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实施植物检疫。


  【症 状】 溃疡病是维管束病害,番茄被侵染后产生系统症状,叶片、茎枝、果实等陆续发病。发生再侵染后,在植株各部位产生多数局部病斑。


  幼茁发病时,先从叶片的叶缘部位开始,逐渐萎蔫,叶柄失水下垂,幼茎和叶柄上有褐色凹陷坏死斑,往下伸展,严重时直至茎基部,剖茎可见维管束变色。严重时幼苗矮化或枯死。


  成株最初仅个别或少数低位复叶发病,其一侧或部分小叶边缘向上卷缩,叶柄下垂,进而扩展到其他小叶,整个复叶变青褐色萎蔫,类似缺水症状,其余枝叶生长正常。有时类似症状也出现在上位复叶上。病情发展较缓慢,逐步枯萎。随着病情发展,在主茎、侧枝上或叶柄上出现褐色条斑,下陷,向上、下扩展,延及一节至数节,病斑开裂后露出黄褐色至红褐色的髓腔,形成典型溃疡症状。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变褐色,皮层分离,木质部有黄褐色或红褐色线条。病茎略变粗,弯折拐曲。以后病茎髓部变成空洞,病枝条或全株萎蔫,但叶片多不脱落,青枯至变褐枯死。雨后或高湿时,病茎中溢出污白色菌脓。


  病原菌通过维管束侵染果柄,进而侵染胎座和果肉,幼果发病后皱缩、畸形、不发育,果实内的种子很小,变黑色,不成熟。正常大小的果实感病后外观正常,少数种子变黑或有黑色小点,仍可发芽。


  病原菌发生再侵染后,在叶片、茎枝、果实等部位形成许多微小的灰褐色、褐色病斑。在暴风雨后或在喷灌条件下,发生较多。果实表面出现白色圆形小点,直径l毫米以下,扩大后病斑直径可达3~5毫米,其中央褐色而粗糙,略微隆起,边缘乳白色,这就是典型的“鸟眼”斑,易于鉴别(彩8),


  【病原菌】为密执安捧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z,i妇rf—rrn,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 (Smith) Davis et al.,是一种病原细菌,可侵染多种茄科植物。


  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1℃~33℃,适温25℃-27℃,适宜pH值为7,在53℃时10分钟致死。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上越季,成为下茬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细菌在病田土壤中可随病残体存活2~3年。病土育苗,产生大量病苗。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子、种苗、果实调运而实现。种子带菌率虽然甚低,但传病效率很高,由带菌种子造成远距离传病的实例,屡见不鲜。


  病原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地上部分的微伤口和气孔侵入,还可从叶片和果实上的毛状体侵入。侵入后,通过输导组织在植株体内系统扩展,直至进入果实和种子。再侵染则通过风、雨、灌溉水、昆虫、农具和农事操作时人手传播。再侵染主要在茎、叶、果实等部位产生局部病斑。例如,风雨或喷灌时从病叶上滴下的带菌水滴污染果实,产生鸟眼状病斑。但通过分苗、移栽、整枝、绑蔓、摘心等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侵入,则仍产生系统侵染。


  病地连作,使用带菌种子或秧苗,是溃疡病发生的主因。农事操作不当,造成较多伤口,加重发病。溃疡病病菌侵染番茄的温度范围为10℃~32℃,适温24℃~25℃,棚室温度不是限制因子。番茄生长期间灌水不当,大水漫灌或喷灌,环境高湿,结露时间加长,都有利于病害蔓延。


  【防治方法】


  1.实行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种苗,在番茄生长期进行产地检疫,一旦发现病情,需及时铲除。


  2.种子处理 用1%盐酸液浸种5~10小时,或用1.05%次氯酸钠液浸种20-40分钟,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催芽。高温处理可用55℃温水浸种30分,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


  3.病地全面防治,尽早扑灭 老病区实行综合防治,及早扑灭病情。病地换种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彻底清除棚室内外病株残体,清除田间茄科杂草。


  苗床换用新土,在播前20天左右,将床土耙松,每平方米用40%甲醛溶液30毫升,加水3~4升,浇到苗床上,随后用塑料布覆盖5天,揭去塑料膜,将床土耙松,使药剂散发,半个月后再播种。苗床框架、覆盖物、架材、用具等皆用40%甲醛溶液30—50倍液浸泡或喷布消毒。


  生长期间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灌药处理或埋生石灰覆土消毒。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定期喷药防治,有效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等。亦可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药液灌根。还可喷布5%加瑞农粉尘剂,每次每667平方米喷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