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养猪场(户)不断有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暴发的报道,发病率与病死率均高达50%以上,且常规抗菌药物多治疗无效;有的病例与其它疾病混发,更增加了诊治的难度;许多猪场对该病重视不够,免疫不彻底,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免疫。这使得该病一旦暴发就很难根治,并导致常年发病,给养殖业主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疾病,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养猪户的高度重视。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一些流行特点介绍如下,并提供必要的防治措施,供参考。1病原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猪感染某些血清群的链球菌所致。链球菌呈球形,以单个、成对或数个短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一般为阳性。培养菌落直径1~2mm,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2流行特点2.1猪败血性链球菌病为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国内流行株血清群主要以C、D、L群为主,国外以R群Ⅱ型为主。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有R群Ⅱ型感染的报道(可能与从国外引进种猪有关),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菌血清群较多,抗原结构复杂,各地的分离株血清群也不尽相同。我国用于该病免疫的疫苗主要是以C群兽疫链球菌为疫苗株的灭活苗或活疫苗,而与发病地的流行株有可能不相符,这正是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尚未将该病的免疫列为常规免疫,有的地方在发病后才临时进行免疫接种,而免疫效果也不确实,这也是该病一直困扰我国养猪业的另一重要因素。2.2链球菌对抗菌素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特别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使该菌对一些常用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已不敏感,增加了治疗难度。我国一些地方已有分离株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等药物耐受的报道,并且这种耐药性并非个别现象。在缺医少药的基层农村,一旦发病便束手无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主要症状及剖检变化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41~43℃),便秘或腹泻,神经症状,呼吸困难,皮肤广泛性充血;脑膜炎,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多发性浆液炎,淋巴结脓肿等。容易与猪丹毒、李氏杆菌病及其它败血性传染病相混淆,在临床上本病又多与其它疾病(如猪瘟、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混发,更增加了诊治的难度。4诊断要确诊可采取肝、脾、肺、脑、血液、淋巴结、渗出液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单个、成对或3~5个链状排列的阳性球菌即可确定。而要确定其血清群则须作血清学检验。5防治措施5.1对健康猪进行疫苗接种。可选用:(1)猪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C群),大小猪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ml,免疫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4~6个月。(2)猪链球菌Ft117(或ST171)活菌苗(C群),用时按注明头份加入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每头猪皮下注射1ml或口服4ml,免疫后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3)猪链球菌明矾结晶紫灭活苗,肌肉注射2ml。(4)江苏农科院兽医所研制的猪链球菌Ⅱ型与C群二价灭活苗,对Ⅱ型及C群链球菌病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5)解放军军需大学动物科学系筛选的C、D、C群三价链球菌灭活苗,适合于本群链球菌病的防制。注意:首免后,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期应作二次免疫;对亚健康猪和发病猪不能进行免疫接种,已免引起更大的疫病流行;若接种活疫苗,在饲料和饮水中严禁投放抗菌素。另外,各地要对当地的流行株进行血清学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研制(或调进)相应菌群的疫苗,进行有的放矢的防制。5.2对发病猪采用药物治疗。考虑到链球菌的耐药性,用药前应作药敏试验。可选择:红霉素、阿莫西林、氧哌嗪青霉素,庆大霉素、盐酸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新诺明等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几种药物交替进行治疗。用药量要足,疗程要长。5.3加强饲养管理。(1)平时对圈舍、饲具作经常性、预防性的消毒。一般消毒剂有:10%生石灰乳,2%烧碱溶液。先将圈舍、饲具冲洗干净,干燥后用消毒剂涂刷或喷洒,消毒完毕饲具冲洗干净备用。(2)随时观察猪只健康状况,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圈舍、饲具严格消毒,猪体可用5%石炭酸喷雾消毒。病死猪作焚毁、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防病原扩散。(3)规模化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外地引进商品猪。因为从外地引进的猪免疫情况不确实,加上长途运输,饲料、环境改变等应激因素,猪抵抗力下降,可使发病机率大增。6小结多年来,我国实行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强制免疫,这些疾病已得到较好控制,大规模暴发的现象已不多见。而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成了见怪不怪的老大难问题。我国现今的防疫体系已不能有效控制该病,使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给养猪业造成极大威胁。笔者建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兽防部门要对本地区的流行株进行广泛的血清学调查,确定其血清群;各地生物药品厂要加强本地流行株的疫苗研制,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免疫,必要的采取强制免疫。从现今该病的流行特点来看,这已成为控制该病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