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高产施肥技术、配方、时间和效果:水稻的整个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生殖生长期包括长穗期和结实期,整个生育期在90~180天左右。水稻是喜肥作物,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主要依赖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一般来说,每生产100千克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1.6~2.5千克、磷(P205)0.6N1.3千克、钾(K20)1.4~3.8千克,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3。但由于栽培地区、品种类型、,土壤肥力、施肥和产量水平等不同,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会发生一些变化。通常杂交稻对钾的需求高于常规稻约10%,粳稻较灿稻需氮多而需钾少。
水稻的吸肥规律与其整个生育期三个生长中心相适应。分蘖期植株的生长中心是大量生根、生叶、分蘖,需要较多的氮素来形成氮化物。这段时期的营养生理特点,以氮代谢为主,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较少,对氮的需求量大于磷、钾的吸收量。从穗开始分化到抽穗期,以茎的伸长、穗的形成为生长发育的中心,此阶段的营养特点是前期碳、氮代谢旺盛,后期碳的代谢逐渐占优势,则吸收较多的氮肥长叶、长茎和幼穗分化,又要积累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供出穗后向穗部转运,所以对氮、磷、钾吸收都较多。抽穗后,茎叶和根的生长基本停止,植株生长中心转向籽粒的形成,其营养特点是以碳素代谢为主,制造积累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向籽粒中转运贮藏,所以对磷钾的吸收较多。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是:分蘖期由于苗小,稻株同化面积小,干物质积累较少,因而吸收养分数量也较少。这一时期,氮的吸收率约占全生育期吸氮量的30%,磷的吸收率为16%~18%,钾的吸收率为20%左右。早稻的吸收率要比晚稻高,所以在早稻生产上强调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这是符合早稻吸肥规律的。
水稻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叶面积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相应增多,是水稻一生中吸收养分数量最多和强度最大的时期。此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百分率几乎占水稻全生育期养分吸收总量的一半左右。水稻抽穗以后直至成熟,由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吸收养分的的数量显著减少,N的吸收率为16%一19%,P205的吸收率为24%~36%,Kz0的吸收率为16%~27%。一般晚稻在后期养分吸收率高于早稻,生产上常常采取合理施用穗肥和酌情施用粒肥,满足晚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这是符合晚稻需肥规律的,就水稻品种而言,晚稻由于其生育期短,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高峰。而单季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氮磷钾三元素的吸收量一般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收高峰。因此,施肥必须根据水稻营养规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满足水稻吸肥高峰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针对不同水稻类型,国内水稻的施肥技术有以下几种。
①前轻~中重~后补法:适量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合理施用穗肥,酌施粒肥,达到早生稳长,前期不疯,中期促花,后期不早衰。南方单季晚稻和迟熟中稻多采用这种施肥方法。
②前促~中控~后补法:重施基肥(占总量80%以上)并重施分蘖肥,酌施粒肥,达到“前期轰得起,中期稳得住,后期健而壮”的要求。东北稻区、南方早稻大部分、华北地区麦茬稻等大都采用这种施肥法。
总体算下来,每种方式都需要施肥3~4次。而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肥料养分流失造成的污染,省工省时,兼具环保意义。根据各地的应用试验,控释肥施用技术总结如下。
1、施肥配方:根据水稻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点,适宜的水稻专用控释肥配比(N-P20s-K20)主要包括24-12-12、23-11-12、22-10-10、24-6-15,123-7-20等,上述水稻专用控释肥部分加入了水稻生产所需的中微量元素。
2、施肥时间:建议做水稻底肥。
3、施肥方式:水稻也属于根系密集且分布均匀的作物,可以在插秧前按照推荐的专用包膜缓控释肥施用量一次性均匀撒于地表,耕翻后种植。
①移栽稻:麦收后先把缓控释肥以每亩30~40千克,均匀撒施在地里,然后旋耕耙平灌水;水稻移栽6~7天后,每亩追尿素10~20千克,可与除草剂混合追施。
②直播稻:麦收后先把缓控释肥以每亩20~40千克,均匀撒施在地里,然后旋耕耙平后、撒种盖籽;待秧苗长到2叶1心时,每亩追尿素7.S~10千克作苗肥;秧
苗长到4叶1心时,每亩追尿素7.5~10千克作分蘖肥。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目标产量和缓控释肥料的养分含量综合考虑后确定。
4、施肥注意事项:水稻专用控释肥的释放与土壤温度、土壤中水分含量及灌溉水量密切相关。如果土壤保肥能力较差,注意后期增加追肥量。
5、施肥效果:
施用控释肥,由于养分释放受到控制,养分的挥发、淋溶等损失途径被抑制,氮磷钾养分释放供应量前期不过多,后期不缺乏,具有“削峰填谷”的效果。水稻上施用包膜控释肥前期无效分蘖减少,后期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整个生育期间的生理生态指标,如灌浆速率、光合速率、植株体含氮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水稻的根系生长发育也得到了明显促进,后期的根干重、根长和根密度增加,而根半径减少,提高根系活力和吸收面积,显著改善抗倒伏能力。秧苗平均高度增加,有效分蘖较多,并减少了无效分蘖;生长期叶色较深,秸秆强壮,抗倒伏;穗期成穗多,穗大,籽粒饱满,结实率提高,产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