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症防治及其空杆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时间:2024-11-28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我国玉米种植形式多样,我国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除边远地区外,都已采用了杂交种。随着高产、抗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不断选育成功与推广,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大量需求的拉动,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玉米病症防治也应重视,玉米空杆原因也不能忽视。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经常发生叶斑病、穗腐病、黑粉病、黑条矮缩病、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灯蛾、病毒病、茎腐病、锈病、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花叶病等病害及粘虫、玉米螟、蝼蛄、地老虎、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农业部将2010年定为种子执法年,确定了规范目标和相应措施,以推进我国种业发展为核心,以规范企业行为为切入点,以完善法规规章为保障,以强化信息调度为手段,通过加大种子执法力度,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确保良种的有效供应。

玉米病症防治及其空杆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玉米果穗上出现各种颜色的发霉籽粒被称为穗腐病。在灌浆成熟阶段如遇到连阴雨,一些品种可以出现约50%的果穗发生穗腐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引起籽粒发霉的病菌很多,其中许多能产生对人和动物有害的毒素。穗腐病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也与品种的抗性有关。如果田间玉米果穗被害虫咬食,穗腐病就会更重。为减轻霉菌毒素对人畜的危害,在收玉米时,尽量捡除严重发霉的穗子,或在脱粒时注意去除霉粒。由于穗腐病发生在后期,因此控制方法主要是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包裹紧的品种。同时要合理密植和施肥、及时收获和晾晒、控制玉米螟等害虫对穗部的危害,以减轻穗腐病的发生。

玉米纹枯病在我县俗称“烂秆症”。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品种以紧凑型和半紧凑型杂交玉米为主,种植密度大,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发病,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我县玉米上为害最重、对产量造成损失较大的病害。

一、发生症状及为害

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叶鞘,其次是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最初从茎基部叶鞘感病,后浸染叶片及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病班,由灰绿色逐渐变成淡绿色,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斑块,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而为害茎杆,形成下陷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常出现很多白霉,之后形成褐色鼠粪状菌核。在环境条件适合时,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叶片萎焉,植株像开水烫过一样呈暗绿色腐烂而枯死。近期由于阴雨偏多,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据我站6月10日调查,平均病株率13%,最高病株率达21%,目前正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上佳时期,对于已发病的田块应立即进行防治。

二、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销毁,以切断病害发生的“桥梁”,防治病害继续扩大蔓延,然后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公斤常规喷雾,重点喷施基部叶片叶鞘。

玉米空秆是指茎秆上没有结果穗或果穗发育不完全没结籽粒。引起玉米空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能否获得充足养分和水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应失调,满足不了果穗分化期间的要求,以致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发黄,雌穗分化发育受阻,空秆率就增加;二是当植株体内营养元素配合比例失调,特别是氮多磷少和缺硼时,果穗分化速度迟缓,开花延迟,造成空秆多;三是密度过大,种植方式不当,植株大小不整齐时,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光合作用减弱,影响同化养分的供应,使果穗不能发育或不能吐丝,也容易形成空秆;四是有些品种在遗传特性上对栽培条件适应能力差,在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不能满足某一品种遗传性的要求时,也发生较多的空秆。

玉米病症防治及其空杆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降低玉米空杆率,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高抗优良品种,是减少玉米空秆的首要措施。

二、合理密植

不同品种都有自己适宜的种植密度,我市大力推广宽窄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模式,这种模式田间通风透光性较好,光能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从而达到穗多、棒大、丰产。

三、加强田间管理

要合理施用肥料,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实现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在玉米苗期,加强管理,控大苗,促小苗,消灭三类苗,使玉米群体生长健壮、整齐。在开花授粉期如遇阴雨连绵气候,要设法人工辅助授粉。

四、加强农田排灌设施建设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达到能排能灌的标准。利用地下水灌溉,解决高温干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