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症状 病原 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时间:2024-08-12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玉米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连作等原因,常常出现病原菌、害虫等有害生物,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防治该病。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1、玉米大斑病症状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一般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斑多呈梭形病斑,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病斑长达5-10cm,宽约10-15cm,后期叶片反面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的霉层。

2、玉米大斑病病原

是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的,淡青褐色,梭形至长梭形,直或稍弯曲两端略尖,多数4-7个隔膜,分生孢子多从气孔中抽出,不分枝,分生孢子褐绿色,脐点明显突出。

3、玉米大斑病传播途径

玉米大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大病残体内外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的病菌,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的6月份,病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田间侵入玉米植株,需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飞溅等传播。到叶片上,从表皮、气孔、伤口侵入叶内引起发病。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在吉林省,玉米的拔节到抽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的阴雨天,所以今年的病害发展迅速。另外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往往发病较重。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4、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4.1 选用抗病的品种

今年吉林省由于先玉335种植面积较大,所以造成了大斑病的偏重发生,因其不抗大斑病,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选择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4.2 处理好田间的病株残体

玉米收获后,切实做好田间的病株残体的处理工作,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并进行深翻田土,减少初侵染的菌源。

4.3 加强田间管理

有条件及发病较重的地块,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水肥的管理,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培育壮秧,提高自身的抗病力。

4.4 药剂防治

可在发病的初期,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也可用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1次,连续防2-3次。

    标签: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