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次仁的阿可丁面包坊和主人的经历一样“混搭”:手风琴、青稞面包、列侬画像、牦牛塑像和圣斗士动漫贴纸。这些东西把一千多平方米的西藏拉萨河店装饰得别致而温馨。
37岁的巴桑次仁,身穿一件印有外国动漫图案文化衫,齐肩的头发随意扎起。“外界不了解西藏,我想通过这家店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的藏族人家庭生活,了解西藏的农耕文化。”他说。
巴桑次仁出生于一个藏医世家,家族中有50多名医生。起初父亲也是希望他能够学医,但是他不愿意过被安排好的生活,12岁时远赴上海学习舞蹈编导,后进入拉萨市武警文工团工作。2006年的藏历新年晚会上,巴桑次仁遇上了手风琴手满馨蔚,两人一见钟情。之后,满馨蔚放弃了在北京的发展机会,用23个编织袋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带到了拉萨。两人商量,一起做一些工作之外的“甜蜜的事业”——开一家面包坊。
2009年,巴桑次仁复员后用部队发的三十多万购买了设备装修了店面。8月7日清晨,第一家阿可丁面包店在拉萨市格桑林卡开业。当天下午,他们的女儿阿泱拉姆出生。
阿可丁是英文手风琴的音译,以此纪念二人因手风琴演出结缘。
面包坊刚开业时生意并不好,第一年每天营业额只有30多块钱,店员工资都无法支付。
为了维持面包坊的正常运转,巴桑次仁找到一份在西藏大学代理舞蹈课的工作,满馨蔚开始到拉萨大小酒吧驻唱,所赚的课时费和演出费全都投在了面包坊上。
同时,巴桑次仁也在面包的种类上下功夫,想努力烘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面包。
藏族的传统饮食是没有面包的,只有糌粑、饼子等主食,面包是西方的“舶来品”。
巴桑次仁的家乡在日喀则市江孜县,那里种青稞。巴桑次仁夫妇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研究配比,终于做出了青稞面包。
这款青稞面包被他命名为“牛粪”,这引起很多顾客的好奇。
在广大的西藏农牧区,人们习惯将牦牛粪拍扁晒干,留做燃料。这种就地取材的特色燃料,灰烬不会像煤炭等化石燃料那样让草原植物窒息,而会成为肥料,重返生物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牛粪在藏族农牧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才想出制作牛粪形状的青稞面包。”巴桑次仁说。如今,巴桑次仁家8亩地年产的6000多斤黑青稞,足够供给目前的4家店。
除开发“独家”面包外,巴桑次仁夫妇在布置店面时也煞费苦心。很多摆设是他们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人希望加盟阿可丁,但巴桑次仁拒绝了。“阿可丁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女儿。我不愿意把女儿给别人养。”他说。而谈到阿可丁的未来,巴桑次仁表示不确定。但是,他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我不想过太平淡的生活:像老一代人那样每天牵着狗转经,最后在天葬台结束一生。”他说。“人还是有点儿故事好。”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青稞的信息想要了解,可以点击查看农技之家网站青稞频道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