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部的岷江水系,长江支流等河流也有一种本土石斑,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体长18~~25CM左右,体重在100~~250g之间,由于其常年生活在淡水,以啃食附着在石壁上得浮游生物和昆虫水生幼虫为食而得名。其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其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
淡水石斑鱼基本简介
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鲷科鱼类。1988年引入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望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
在我国西部的岷江水系,长江支流等河流也有一种本土石斑,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体长18~~25CM左右,体重在100~~250g之间,由于其常年生活在淡水,以啃食附着在石壁上得浮游生物和昆虫水生幼虫为食而得名。其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其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
淡水石斑鱼体形特征
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鳞式为:背鳍(D)XVIII-12,臀鳍(A)VII-10,腹鳍(V)I-5,胸鳍(P)4。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种鱼类。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对淡水石斑鱼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一直以来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