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山镇西湖家鱼繁殖场,负责人李国强在池塘边掀起小网检查,确保池塘中的鱼苗能健康成长。
7日上午,在长沙县北山镇西湖村,今年57岁的李国强冒着小雨在池塘边时而用竹竿挑起小网检查,时而围绕池塘走走停停,目光紧盯着水面。从1984年以来,这样的工作他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为的就是要确保池塘中那些被他视为“心肝”一样的鱼苗能健康成长。30年来,他的养殖场里繁殖的鱼苗不计其数,全村95%以上的鱼苗都由他供应,有的鱼苗甚至还远销贵州等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家鱼繁殖能人。
头三年年年失败,净亏1万多元
“说起家鱼繁殖,我的经历完全可以写本书,有苦有乐。”平日话不多的李国强向记者说起他的养殖经历时滔滔不绝,“20多年前刚好分田到户,大家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大获丰收,这导致市场上粮食供过于求,稻谷18元一担都没人要。”见此,李国强便思考着如何转变思路赚钱,刚开始他想到的是养鱼。“那时本地家鱼繁殖场少,鱼苗供应不上,繁殖鱼苗比养鱼会更赚钱。”于是,他从朋友那借来家鱼繁殖的书籍,承包了十几亩水面开始了家鱼繁殖。
本以为只要按照书上的流程来就能成功,不料头三年都以失败告终。“没有繁殖出幼苗,连种鱼都死了很多,净亏了1万多元。”李国强告诉记者,由于繁殖管理不规范、增氧不及时,导致了失败。“没有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很多问题在实际情况中不一样。”李国强说。
钻研三年获成功,鱼苗畅销省内外
总结经验后,李国强中途放弃了家鱼繁殖、潜心钻研。“花了三年时间钻研,那时很少有地方搞这行,只得对照书本一项项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他终于繁殖出了鱼苗。此后家鱼繁殖进入了正常化,产量也是逐年增加。“近7、8年来,每年都销售2000多万尾,产量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要多少就能繁殖多少。”李国强说。
“最大的难题在放苗,就是从种鱼产卵到育苗的过程,每天24小时要在池塘边观察,还要注意水质、水流及增氧,来不得半点马虎。”李国强告诉记者,每年5月是最忙的时候。“一边要照料鱼苗,一边又要进行销售。”
这些年,从事家鱼繁殖的李国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了地方渔业的发展,全村95%以上的鱼苗都是由他的繁殖场供应,至少有20多个农户在他的带领下实现增收。同时,他的鱼苗还远销贵州等外省。